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四正勤,四如意足



靈鷲山佛教教團 - 丙戌年十二月十七日攝於靈鷲山無生道場有緣者如能發願有空可在每月播一日義工功德無量!! 歡迎您分出一些心力參與義工行列,洽詢 0936-703847 周銘城師兄
靈鷲山無生道場
台北縣貢寮鄉福連村香蘭街7-1號
電話:(02)2499-1100
靈鷲山佛教教團 官方網站
http://www.093.org.tw




四正勤

已生惡令終止
學佛的人在未學佛前,總會糊塗,心中常會生起惡的念頭,學佛之後就該以正確的理念和方法,斷除已生的惡念,應該時加警惕,勿於日常生活中生起貪、嗔、痴、慢、疑諸惡念,若起疏忽,懈怠,為已生惡令終止。

修學佛法無不以智慧為第一根本,捨根本不學,千辛萬苦學佛也不得智慧。修習智慧自當依不放逸為本,從此身於日常生活中若生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諸惡不善法,即應生出強烈的欲願,精勤治令斷滅,由於放逸,縱然已悟得佛法,若不精進修習,即請發心精進令放逸心斷滅。
未生惡不令生
學佛人於日常生活中,應該要以平等心去待人,若未生起惡念,更要保持這個不生惡的心,千萬不可讓它萌生出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論夫婦、兄弟、朋友 . . . 均須客氣相待、和樂相處,保持一份平常心、平等心,始終不變為未生惡不令生。


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如意就是如所意願,足是滿足,四如意足就是四種如意滿足學佛成佛的方法。

欲如意足》
人的欲就是希望,學佛者的希望就是願,學者應發大願,如斯弘四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有此大願更須去行,若只發願而不去行,則只是空發願而已,道業不能圓滿如意,只是妄想,不能達到目的地,如果希望自己的願能如意,須發無上心,體解大道,為欲如意足。

念如意足》
念就是心念,學佛行者,於二六時中,均須心存正念,眾生之煩惱都是欲念而起,想要斷除煩惱,一定要修正自己的心念,起心動念無不安住在正確的知見,方能斷除諸惡不善法,發大心願學習菩薩行,始能得一心,得清淨無染一念而圓滿如意。

進如意足》
學佛行者,於修習當中,目標、方向要正確,依止善知識修學時,能有正確知見,能當達到目的地。若偏於邪知邪見,以盲引盲,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大德常告訴我們,聽一個老師 (依止善知識) 是一條路,聽二個老師是雙叉路,聽四個老師是十字街頭,將讓您徬徨,無從選擇。從凡夫開始修學要到達聖人的境界,一定要認清方向,如果只在原地打轉或迷失方向,則不能圓滿達成。學者當一路精進不懈,一心認清彼岸方向,到達彼岸後,捨竹筏而去,而得圓滿如意滿足。

慧如意足》
學佛者對佛法有正確的認知後,要達到目的地就容易多了,因為有了般若智慧,當知修福修慧,福慧雙修才堪稱足,有般若福慧方能斷愛,若愛斷而得永斷煩惱,因為心的趣向不外貪、嗔、痴,是愛的屬性,欲是心向之一。依欲而斷愛,則貪嗔痴斷,無明斷,梵行清淨,福慧則如意滿足。

世間人總認為有貪欲,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有嗔恚,可伸張正義,教忠、孝,仁,義,有睡眠,可以養身養神,有遊戲,可週適身心,有悲淒啼哭,可舒解情緒,有疑惑,可發展學問,人生多彩多姿樂趣無窮,但是我們沒體會出這多彩多姿的人生,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襯托出來的,放任喜貪世間,未知這是諸惡不善法,要捨貪欲,用佈施更能促進文明進步,捨嗔恚,用慈心更能伸張正義教忠孝仁義,捨害心,用戒更能和平饒益諸有情,捨睡眠,用禪定更能止息身心疲憊,捨遊戲放逸,用精進更能調適身心,捨疑惑,用智慧更能發展學問。一切善法皆得依不放逸為本,當修律儀,才有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的本事。
已生善令增長
學佛人若已心生善,要長期保持精進心行六度萬行,去完成菩薩的道路,勿放逸、懈怠,他人若只是短暫的善念愛心,要積極鼓勵他,使他愛情善念綿延不斷,為已生善念增長。

若已生善法,即能乘坐法船趣向彼岸,趣向彼岸是佛法中不二法,轉趣趣涅槃,轉趣空,法住法空,學者當精勤求悟此法,若善法已生,增益修習,一其心念住於四念處,得永盡於種種煩惱。
未生善令生
學佛人若未生起善念,就要善加培養,愛心、同情心,經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未生善令生,讓善念盡快長養到平等、平常的愛心,才是同體大悲,當勸您週身親友一同來長養善心。

有善法才能安樂住一心而守護真實三味相,修習善法是趣向菩提,不是宗教熱情,不是只有慈善,使身心解脫,不受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善法方為究竟。



沒有留言: